由於我練跑時的跑鞋只求穩定耐穿,且大約有一半的時間穿完全不Q彈的仿赤足五趾鞋練跑,另一半的時間穿也不怎麼Q彈的MIZUNO Wave Musha,而我的馬拉松比賽鞋就是挑鞋櫃裡最輕的一雙跑鞋,我對於幾位很厲害的跑友常提及的「每一步都有回餽」相當陌生而好奇,到底他們口中美妙的回饋是什麼樣的感覺。
田中馬比賽前三週,我收到很棒的禮物~一雙adidas energy boost,簡約漂亮的外型我非常喜歡,深紫色鞋面壓上很有質感的熱熔膠黑條紋(據說不只是裝飾,還能具反光和支撐效果)與白鞋底之間有細細的淺紫色和螢光黃線條區隔(其實它們不會只是漂亮的區隔線條,而是有功能的材質,只是我不太懂鞋的細部材質名稱),顏色既耐髒又亮眼得恰到好處。最帥氣的是鞋側那三條銀灰色金屬質感的logo,看起來像金屬但其實是軟的,色系低調卻掩不住搶眼的氣質。厚厚的,看似保麗龍白色中底最近跑鞋話題裡紅得很,據說是adidas中底的最新科技boost技術,將熱塑性聚氨酯顆粒吹製成看似保麗龍的中底,據官方文件說彈性佳、耐嚴酷高溫及低溫(攝氏+40~-20),並強調經500公里測試跑後,彈性仍和剛出廠時一樣。
energy boost 將原本運用在緊身衣材質的techfit技術運用在鞋面上,彈性布將腳穩定包覆,鞋帶開始的部位往後延到足跖部之後,讓前腳掌感受穩定包覆卻沒有束縛感,前腳掌較寬或是有拇指外翻的跑友穿這款鞋應該能明顯感覺前腳掌解放的舒適。
第一次穿上energy boost跑步的感覺很奇妙,跟我以前的薄底鞋有很大的不同,每一步都明顯感覺被回彈(就是跑友們所謂的回餽吧),雙腳離地時間較久,跨距自然大了起來,感覺跑姿帥氣了起來,跑過別人身旁都覺得有風呼呼呢。
第一次穿上energy boost跑步的感覺很奇妙,跟我以前的薄底鞋有很大的不同,每一步都明顯感覺被回彈(就是跑友們所謂的回餽吧),雙腳離地時間較久,跨距自然大了起來,感覺跑姿帥氣了起來,跑過別人身旁都覺得有風呼呼呢。
但這雙鞋我也花了一些時間磨合(到現在還在適應中),主要需要時間去適應的是
1. 重量改變,一隻重量約223g,比我平常賽事穿的鞋重上80g,一雙就增加超過150g,全馬42.195公里的長距離下來,會增加負擔
2. 步頻步幅改變,由於鞋底相當Q彈,我第一次穿就明顯感覺我的每一步被彈得比較高,跨距也就多了些,但步頻也明顯變慢。但多穿幾次並刻意專注於步頻後,可以回到以往維持每分鐘大約180的步頻
3. 鞋底厚度及鞋跟寬度改變,這大概是我穿過底最厚的跑鞋,Q彈的感覺很新鮮很神奇,但我也盡量刻意維持著中前腳掌落地步態;而腳後跟鞋底寬出鞋身許多,我的步伐寬距小,所以一開始偶而發生踢到鞋跟鞋底突出部位的狀況
田中馬
田中馬果然名不虛傳,鎮上居民融入路跑賽事的熱情讓我們好感動,阿公阿嬤叔叔阿姨同學小朋友都出動,鍋碗瓢盆木棍...發得出聲音的都拿出來幫我們打氣加油,讓遠道來參加路跑的我們覺得自己是受歡迎,被照顧的。可能因為經驗太美好,去年前輩們都強調好玩感動,忘了提醒那兩段磨人意志的好漢坡...。
主辦單位在比賽前一天安排了選手之夜,從傍晚的變裝踩街開始熱鬧滾滾,遊行之後,招待選手吃肉燥飯、綜合丸子湯,雖然晚餐的部分可能無法滿足大多數選手的需求,但熱情好客的心意我們都收到了,最重要的是,主辦單位和田中鄉親們讓我們感覺來這兒跑步是被照顧的、是受歡迎的。
隔天賽事中途被交管攔下來的車,也不見駕駛不耐煩,反而大多是搖下車窗大聲幫選手加油,或是索性把機車腳踏車停路邊加入加油群眾。
看到那麼多大朋友、小朋友、大姐、大哥、阿姨、大叔、阿公、阿嬤...頂著大太陽幫我們加油,真的很感動、很感謝
跑步路線遠離群眾時,也有感覺路似乎沒有盡頭的時候,這樣的鼓勵標語代替群眾的加油聲給點力
讓我咬牙切齒的是剛邊跑邊走完的1050公尺好漢坡
是的,完賽不是運氣,是「勇氣」
熱情擊掌加油的田中鄉親綿延很長,讓我一直有終點就在前方的錯覺,不好意思慢下來,其實終點還很遠很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