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大貓點點名,喜歡或不喜歡石階步道的看過來!


大貓點點名~大貓在看到喜歡的書、電影、或是到很棒的地方時,腦中常浮現會和我一樣喜歡這一切的朋友,有時會忍不住點名,半強迫被點到的人一定要去把我推薦的東西找來看!對於我很唐突的要求「喂~你一定要去看……」「有個東西我覺得你一定會感興趣……」我的老朋友應該已經見怪不怪。

「地圖上最美的問號」

徐銘謙,離開學校籃球隊後,在打球帶傷的腿能負荷的範圍內,尋找穩定、和緩而運動量足夠的活動,開始了與郊山和高山的接觸。然而,石階步道常使她受過傷的膝蓋承受過多的負荷,而從石階步道旁常被走出一條清晰可見的路徑,徐銘謙發現這石階步道困擾著大部分經常使用郊山步道的人。在築夢計劃的補助下,徐前往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展開6週的步道義工體驗,成了領隊們和義工口中的「愛問一百個為什麼的銘」,而這美國的健行和步道義工經驗,搭配著工法圖解和銘一路上嘗試用山和人的角度思辯,結論是一個問號~「地圖上最美的問號」(點連結看本書詳細介紹)

我們同意保護山林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有任何的干擾和介入,我們承認,為了親近山林,無可避免的讓自然環境付出相當代價,但我們自私的想保有偶而能在盡可能安全的條件下放下俗務枷鎖、遠離塵囂和空氣污染,投入山的懷抱。於是,在越來越多人走入山林的情況下,各種形式和材質的步道成了不得已之惡,步道的存在干擾自然,但若進入山林的人都能走在明顯的步道上,而不任意踩踏出一條條捷徑,則步道能有效限制人為破壞的範圍。步道影響植被、土壤穩定、以及動植物生態是事實,但我相信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更寬厚的思維和更細緻的工法能有效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傷害。
阿帕拉契山徑協會
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全程約3,456公里,一次走完全程約需6月。阿帕拉契山徑協會是個公私部門合作的開放系統。由公部門補助、管理,山徑維護則是由領隊帶領大量的義工從巡邏、維護、勘查、評估、設計、施工、監造一手包辦,在山徑穿越沼澤地、河流,或易造成土質流失的大陡坡,開出之字路徑、以最不著痕跡的方式鋪路加固土徑、跨河造橋所需材料則以就地取材為優先考量。徐銘謙參與了6週的阿帕拉契山徑義工服務。
從厭惡石階到了解石階步道
徐銘謙最早開始關心步道石階是2002年的兩個案例:一是草嶺古道附近的桃源谷大草原不分坡度一律鋪設外來花崗岩石階,為了把石材運上草原,重機具便道在草原上開出又寬又長的拉鍊;一是陽明山坪頂古圳,把原有安山岩石階挖起,置換成精準切割、整齊劃一、與當地環境毫無瓜葛的進口花崗岩。徐銘謙在美國的步道義工經驗中見識到就地取材,融入環境的石階;也開始用更開闊的角度思考步道的角色。
桃源谷石階↓


草嶺古道↓
內雙溪古道↓
會說故事的古道無可取代
同樣是石階,台灣古早的工法似乎就有道理許多。在大粗坑古道看過的石階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手工打鑿的石階,沒有兩塊石頭會長得一模一樣,每一塊都有自己的個性,施工者像拼圖一般,找出最合式的大小和組合方式,拼出這樣美麗的石階和石牆。我還記得當時的驚嘆與感動。
徐銘謙在書中則提到暖暖古道石階的歷史工法。日治時期,這段古道由保正分配給居民分段維護,從暖暖通往十分、雙溪,一路陡上,而石階走來稍嫌侷促小步,原來先民利用這條古道挑著藍染材料作買賣,石階寬度正是設計讓 一公尺 半的扁擔剛好能通過,而扁擔滿載時上下震動幅度約8吋,先民利用扁擔向上彈起時向上邁步較為省力。
融入自然的古道~哈盆古道↓




融入大自然~大屯溪古道↓
歷史感~半嶺水圳步道↓
歷史感~打鐵寮原石古道↓
打鐵寮東興橋↓
歷史感~東勢格過礦場遺址的步道↓
徐銘謙說:
以前我反對石階工程,後來當我知道古法作石階的智慧時,我才明白,石階本身可能不是「萬惡之首」所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這裡是具體而微的實踐。
關於台灣常見地方政府發包施作的郊山石階步道與阿帕拉契義工隊施作的時階步道,徐銘謙打了個很妙的比方:

也許阿帕拉契山徑協會這個公私部門合作的開放系統,就像Linux作業軟體,程式碼完全公開,讓民間各種創意能匯集進來,集合眾人智慧的結晶,不斷修改、簡化,以便更符合使用者需要,而且便宜;台灣的步道工程制度則像是微軟(Microsoft)作業軟體,它是一整套的包裝,包括建築師設計、營造廠標案、外包小工班實作,建立在專業證照、統一的設計規範、驗收標準,每個地方都複製一樣的產品跟作業流程,不可按照在地需要隨意修改更動,也不可以只買其中一部分,而且與其他軟體程式又不相容,到最後,整套作業軟體會越來越龐大,跑得越來越慢,硬體得不斷升級,重點是還會越來越貴。
以上古道照片由道健行組提供,為了找這些照片,我瀏覽了幾次有跟到和沒跟到的行程,很想念和大家一起古道健行的週末。

4 則留言:

  1. 說真的我寧願爬高低落差的山徑也不想走那硬梆梆又不符合人體功學的人工石階和步道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徐銘謙也說當她做完第一個石階,罪惡感大過成就感
      因為她完成了一個大家最不喜歡走的石階
      這本書提到的步道工法包含很多類型和材質,我們經常要走的之字陡坡當然也是山徑的一種
      而且通常不是只從人走得舒不舒服的角度來思考(當然,這也是重要考量)
      最重要的是,長期下來,什麼樣的步道對山林的破壞能降到最低,又能讓人走起來舒適

      刪除
  2. 對石階步道每個人看法不同,我們都彼此尊重,
    說真的我還是喜歡走山徑,較自由隨性,不受石階的控制,
    走石階縱使做得多有人性,有工學原理,必竟不是自然了,
    我還是喜歡自然就是美。 :)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也喜歡走土徑
      石階只是這本書講的一小部分,其實我們大部份走的山徑(土徑、之字坡、石階、棧橋...)也都是人工做出來的
      不然沒有明顯路徑在林子裡亂鑽亂走,一來易迷路,二來擴大踩踏破壞範圍
      這本書許多不同的路徑思維,包括最好的路徑是運用當地材料:木頭、樹葉、泥土、石塊...
      讓人工的痕跡越隱晦越好

      刪除